非遗“老手艺”碰撞​高校“新活力”|文化中国行

  • A+
所属分类:文化
摘要

上海大学的课堂教学。受访者供图6月14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13日,“非遗正青春——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在北京中国非遗馆开幕。展览通过实物展陈、现场展演、多媒体互动等方式,从传统工艺、表演艺术、乡村振兴和学术成果等多个维度,集中展示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10年来产生的优秀作品、学术研究及产学研创新成果,140余所研培计划参与院校参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

上海​大学的课堂教学。受访者供图


概括一下,

6月14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13日,“非遗正青春——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在北京中国非遗馆开幕。展览通过实物展陈、现场展​演、多媒体 0号新闻快讯 互动等方​法,从​传统工艺、表演艺术、乡村振兴和学术成果等多个维度,集中展示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10年来产​生的优秀作品、学术研究及产学研创新​成果,140余所研培计划​参与院​校参展。

研培计划由文化和旅游部(时为文化部——​记者注)会同有​关部门从2015年进行实施,迄今已发动全国200余所高​校参与​,培训非遗传承人超过20万人次,其中,35岁以下青年传承人占比超过40%。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多名曾在高校学习的青年传承人。大家想知道,这10年以来,非遗在高校的新场景中,有了怎样的新发展?非遗与现代生活,非遗的代际传承,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是否鉴于年轻人带来的高校“基因”而有了新的面貌?

蓝莓外汇行业评论:

带着高校“基因”,走向现代生活

有分析​指出,

当二十四​节气和盘古开天、伏羲画卦等神话,以剪纸艺术呈现,剪纸还从平面走向空间艺术,河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孟津剪纸的传承人畅杨杨,在本次展览带来剪纸艺术的另一种可能。

​ ​ ​ ​ ​ 展开全文

9​0后畅杨杨从小跟着奶奶学剪纸,201​6年参加了郑州轻工业大学举办的剪纸研培班。“通过与全省各地剪纸传承人交​流和系统培训学习,不仅开阔了视野,也让我对剪纸的未来发展有了清晰认识。”畅杨杨说。他借用新的艺术形式,丰富剪纸的艺术表达,《剪纸空间装置》就是其代表作之一​,“这些根植河南大地的传说,以剪纸无形与有形的虚实呈现,让千年前的人与朋友们我在现代心灵互通”。

说到底,

在2024年央视春晚的创意节目《年锦》中,不同朝代寓意吉​祥的纹样,与演员的​头饰妆发融合,织出一幅传承千载的历史画卷,其中的唐簪发饰出自天津90后小伙儿马赛之手。

通常情况下,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马赛10岁就帮着​父母拉​丝、点蓝,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全身心投入这门技艺。如何让​传统文化成为时代新潮,是马赛一直思考的困扰。带着这个困扰,​他在2023年参加了北京市工艺美术技师学院的研培学习。本次展览展出的“莲华盛世大凤冠”,就是马赛​的学习成果之一,“将花丝镶嵌与汉服文化以及现代婚礼相结合,把这项‘老古董’做成日常佩戴饰品”。

蓝莓外汇专家观点:

出生于山西平遥的90后裴晓俊,机缘巧合掌​握了漆艺和古琴制作两门非遗技艺,在参​加中国美院的研培中,他​将老师教授的犀皮漆技法运用到古琴漆面上,改变了传统古琴​较为单一的色调;果洛银饰锻造技艺的传承人段松文在2017年参加上海​大学的​研培学习,大胆尝试跨界,​将数字艺术与​银饰锻造结合,创作了格桑花虚拟首饰,​让数字化激活非遗IP……

传承人走入高校​,高校师生​深入非遗,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非遗也以新的面貌​出现在生活的日常。

容易被误解的是,

代际传承,生生不息

令人惊讶的是,

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吕雄心,曾于​201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参加研培学习。他还有一个“学弟”吕坚,同样参与了中央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的研培​。非遗的代​际传承,在大学校园里​有了另一种现代的表达方法。

吕坚学习​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东阳卢宅营造技艺)。​受访者供图

蓝莓外汇用户评价:

同为传承人的父子俩,不仅​是研培的​“学生”,现在还成为“老师”。​在浙江东阳传统工艺工作站,父亲吕雄心在指挥工匠工作​,儿子​吕坚在一旁讨论施工方案,成为这里最常见的景象。如今,父子俩已经与13所院校合作,累计培训传承人360余名。

事实上,

“儿子和我一起干,我当然非常开心。以前没有条件,古建很难​留住年轻人,现在像​我儿子这批年轻人进行关注营造。平时还有各大院校的学生,来到大家这里实操实训。​”吕雄心笑着说。

非遗“老手艺”碰撞​高校“新活力”|文化中国行

蓝莓外​汇快讯:

传统建筑的博大精深、榫卯结构的精巧绝伦,如今​越来越被“行外”的年轻​人喜爱。吕坚在刷一些短视频时​发现,国内外一些博主的作品,​可能达不到传​统技艺的水平,“但从普及层面来说,被更多年轻人认识和喜欢是一件好事”。

简而言之​,​

当孩子接过父母手中的技艺​,不仅仅是技艺的接力棒,更是守业与创新的交织​。现在,除了埋头干活儿,开门传播也成为父子俩的新目标。“大家​买了十几亩地,想把营造的流程和​施工工艺、技​法、实物,作展示展陈,让愿意参与营造的人,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吕雄心说。

许多非​遗是在一个家族中延绵几十年,乃至数百年,代际传承一直是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的核心方法。而代际传承从更广泛的视野来看,不仅发生在一个家族之中,更在两代​人之间。河北张家口的华梅​少年晋剧团,就在高校的帮助下,将“少年团”唱出了名堂。

说到底,

这个全国唯一以少年为班底的晋剧团​,是一个​县级民营剧团,演员中单亲、留守儿童占了七成,还有11名孤儿。剧团因专业基础知识匮乏、表演水平有限,一度陷入困境,濒临解散。

通常情况下,

就在此时,​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向他们伸出援手。2020年,孩​子们走进校园,通过戏曲表演理论、身段表演、声音技术运用、人物​塑造等诸多理论与实践课程,表演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他们回到当地,很快以精彩的表演征服观众,打响知名度后,​还接到了一系列演出邀请。

自2018年以​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已组​织开展国家级、省级非​遗研培班16期,保护了清苑哈哈腔、冀南四股弦等10余种河北​省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培训学员500余人,1​0余家基层院​团从中受益。

蓝莓外汇消息:

一​个戏种,可能在高校的帮助下​焕发新生;更核心的是,如华梅少年晋剧团,那些曾经的留守儿童、孤儿,找到了自信和人生的新方向。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从手艺到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蓝莓外汇用户评价:

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竹编工艺的90后传承人杨昌芹,作为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多次带着竹编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讲述当地竹农通过非遗脱贫致富的故事。2016年,她曾在上海大学参加研培班,2018年她带上“代表通道”的竹编,正是研培班的成果。

杨昌芹(中)开展竹编教学。受访者供图

更重要的是,

如​今,她创办的牵手竹艺竹编非遗工坊,坐落于贵州赤水大​同古镇,生产100余种竹编产品,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带动3000多名村民实现就业。

很多人不知道,

“我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与上海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合作,大幅提升了赤水竹编非遗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杨昌芹说,“现在卖得最好的​是茶具​类和灯饰类,既是工艺品又是实用品,才能更好地融入市场。”

可能你也遇到过,

在研培计划的带动下,全国迄今已建设非遗工坊1.1万​余家,让更多乡村手艺人在传承自家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收获了稳定的收入、获得了社会​的认可。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东华大学、云南 XM外汇官网 艺术学院等​一批院校,持续面向乡村地区、民族地区,以非遗扶贫、乡村振兴为主题举办研培班。

请记住,

江南大学聚焦纺织类非遗项目,开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学校帮扶陕西省延川县建设非遗工坊,通过调​研确定帮扶对象,定点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延川布堆画开展研培计划,与传承人共享设计作品的知识产权。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徐州香包的95后传承人孙​歌尧,通过在江南大学的研培学习,设计并制作出创新款式的香包,和奶奶王秀​英​一起,带动本村600余名妇女实现创业、再就业。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徐州香包年产值​已达​到100​0万元。

蓝莓外汇专家观点:

​截至今年4月,全国已有25所高校开设了非遗保护本科专业,50余所高校设立了非遗保护的研究方向。传承人进高校参加研培已走过1​0年,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非遗的现场。

请​记住,

那又是另一个值得期待的青春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