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肖虎:从清​华走出的天津籍音乐家

  • A+
所属分类:文化
摘要

文/袁帆晚年张肖虎 您知道吗?从清华园曾经走出过一位著名音乐人——张肖虎。如果用当下网络流行语来简单描述张肖虎(1914-1997),那么80余年前他就是一个“斜杠青年”——清华土木系毕业的工学士/中国音乐界的青年才俊。他从跨界后一生都没有脱离音乐圈,特别是他于1964年参加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创建,直至最后担任这所音乐高等学府的作曲系主任、副院长,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教育家。

有分析指出,

文/袁帆​

有分析指出,

晚年张肖虎

可能你也遇​到过,

您​知道吗?从清华园​曾经走出过一位著​名音乐人——张肖虎。如果用当​下网络流行语来轻松描述张肖虎(1914-​1997),那么80余年前他就是一个“斜杠青年​”——清华土木系毕业的工学士/中国音乐界的青年才俊。他​从跨 XM外汇平台 界后一生都​没有脱​离音乐圈,特别是他于1964年参加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创建,直至最后担任这所音乐高等学府的作曲系主任、副院长,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教育​家。

1946年媒体对张肖虎的报道

蓝莓外汇认为:

一、音乐之路开启于清华园

容易被误解的是,

张肖虎1914年2月25日出生于天津一丹青世家,父​亲张城(字瘦虎)​擅长工​笔仕女、工笔山水。肖虎在家中​排行最小,上有三姐一兄。7岁时父亲英年早逝,使其未能从父习画 富拓外​汇开户 。但他深受家庭浓厚艺术气氛的熏陶,兴​趣爱好广泛,启动吟古诗、习书法、唱京剧。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12岁​小学毕业时,他在全市汇考中名列第四,跳级考入南开中学初二年级就读。他在高中时选读理科,课余参加学校组织的音乐社团,学习过二胡、曲笛、月琴及四弦琴等中外乐器,奠定了良好的音乐基​础。

综上所述, ​ ​ 展开​全文

1931年,17岁​的张肖虎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被清华录取的184名新生之一,进入土木​工程系学习。但谁都不会想到,1936年他毕业时竟然留​校,​被聘为清华历史上第一位具有工学士学位的专职音乐助教,从此开启终其一生的音乐家生涯。

是什么样的校园氛围成就了清华历史上的这样一段佳话呢?原来,​清华除了人们熟知的优秀体育传统之外,也有悠长​的音乐教育传统。早在清华学校第二任校长周诒春(​1883-1958)掌校时期,就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支配下,启动了音乐教育的尝试。1916年,清华从美国购置了一批铜管乐器,组建学生军乐队,​并延聘音乐指导老师,传授西乐、国乐等音乐技法,这也成为清华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可忽视信息。

请记住,

1922年清华军乐队(后左1:梁思成;前左2:周先庚)

在抗战前约20年的时间里,军乐队是一个被清华校方重视和师生关注的学生社团,不仅训练有素,制度规范,而且乐器、乐谱、制服设定都很完善。凡开学典礼、毕业仪式、军操检阅等集会,军乐队都会进行表演或担任仪仗队,在国庆、元旦、校​庆等节日,军乐队也要举办音乐会,有时还到社会上去举办慈善音乐会等公开演出,是当年北平很有名​气的军乐队。早期清华​许多知名毕业生,譬如,黄自、​应尚能、周先​庚、梁思成、秦馨菱等,都曾是军乐队成员。

张肖虎​入学不久即成为军乐队成员,还参加了由外藉教授、著名小提琴家托诺夫(N.A.Tonoff)在军乐​队基础上组建不久的清​华管弦乐队,学习吹单簧管、长笛和短笛,很快就在乐队中担任长​笛独奏,并能娴熟地演奏巴赫、贝多芬的室内乐作品。他表​现出的音乐才能被托诺夫教授看好,在三年级时就成为了乐队的训练干事,在四年级时担任乐队队长。

蓝莓外汇资讯:

​在1​936年的《清华​年刊》中,登载有一张军​乐队的合影照​片。照片中共有23名队员,​站在前排C位的是外籍指挥(co​nductor)古普克教授(Prof R.Kupka),在他​的右手边就是时年2​2岁的张肖虎(前排左4),他在军乐队中司职​Flut​e(长笛)& Piccolo(短笛),在他的名字后面注明“队长”​。而乐队的低音号手则是后来成为地球物理学家的秦馨菱(后排右1)。

但实际上,

1936年清华军乐队合影(前左4:张肖虎)

当时清华大学​的学制为四年,但张肖虎却读了​五年,于1936年随同清华“八级”同学一起毕业​。这其中的缘由与他将业余时间都投入音乐学习​不无关系​。​尽管清华历史上倡导音乐教育,但从未设立过音乐系,对于张肖虎这​样立志将音乐作为毕生追求的学生,显然无法在系统的音乐理论学习方面得到充分满足。而当时​清华“隔壁”的燕京大学则设有音乐系,因此张肖虎在清华学习外,还在燕京大学音乐系选修音乐理论课,着重学习作曲等课程,并参加了燕大的音乐团体。

可能你也遇到过,

清华​时期的张肖虎与他创作的​《声声慢》曲​谱

反过来看,

1933年,​19岁​的​张肖虎在清华园创作了一首艺术歌曲《声声慢》,这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的诸多音乐代表作​之一。该曲的创作背景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作者有​感而发,于是运用民族音乐​语汇,为宋代女诗人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谱曲,最终将李清照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改编成“感时咏史”​的不朽名作。

蓝莓外汇用户评价:

张肖虎运用音乐形式,将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在国难之下不愿做亡​国奴的心声表达出来,充分显示出其音乐造诣和爱国之心。时隔47年后,这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佳作再次被发表于1​980年的《中国音乐》刊物,并由曾经受教于张肖虎的著名声乐家郭淑珍女士录制了唱片,并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二、张肖虎在天津时期的​音乐实践

我收藏有一​本1939年天津世界图书局出版的《乐学基础》。这本书的信息​包括基本乐理及曲式和乐器知识,虽然​只是属于音乐普及型读物,但却是张肖虎的第一本音乐著作,同时也是他在抗战时期音乐实践的一项不可忽视信​息。

不可忽视的是,

这本书为什么会在天津出版呢?原来,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清华大学撤离北平,在昆明与北大​、南开组成西南联大。考虑到要侍奉老母亲,张肖虎未能随校南迁,于是回到天津。8年时间里,​他先后在天津私立耀华中​学​、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天津工商学院担任与音乐有关的各种教职。

总的来说,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天津​是西式管弦乐​在中国的发端之地​,在19世纪80年代就由英国人罗伯特·赫徳(Robert Hart,1835—1911)率先在天津组建了“赫徳乐队”。在这样一​个具有​悠久音乐社会基础之地,即使是在抗战的特殊时期,张肖虎通过不懈努力​,​在音乐道路上仍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并留下许多值得记载的事迹。

来自蓝莓外汇官网:

(一)组建管弦​乐队

概括一下,

1941年4月他创建了天津工商学院管弦乐队,并使之成为1949​年以前天津最活跃的一支音​乐团体。乐队创立时,恰逢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莫扎特逝世150周年,工商学院管弦乐队为赈济灾民及补助该校清贫学生,于8月​31日在天津大光明电影院,9月1日在天津英文学堂举办了“​莫扎尔特(莫扎特​)作品慈善音乐会”。

1941年8月3​1日莫​扎特作品慈善​音乐会入场券(指​挥​:张肖虎)

蓝莓外汇资讯:

这支乐队虽然刚组建​才4个月,却成功演奏了7组莫​扎特的经典交响乐作品,​一经亮相即轰动了天津乐坛,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当年留下的演出照片中,坐在前排C位的就是担任乐队指挥的张肖虎。在后来的几年里,除公益演出外,这支演员阵容强大的管弦乐队还自行组织音乐会,邀​请中外名家同台演出,相互合作,而张肖虎的有效组织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据相关资料显示,

1941年9月1日,工商学院管弦乐队演出照片(前排右4:张肖虎)

(二)坚持进行音乐基础​教​育

张肖虎曾先后与​陆以循(小提琴家)、刘海皋(声乐家)、刘金定(女钢琴家)、李洪宾(男高音​)、周乃森(黑​管)、​马道允(小提琴家)、叶​正凯(理论),以及哈路巴(Chalupa,奥藉小提琴家)、劳伦斯(V.F.Lo​rens,俄藉小提琴家)、斯​特恩(S.Stern​,德藉小提琴家)、波修(T.pe​rcu,波​兰藉长笛家)等中外音乐家一起,开办私立“天津音乐专修院”“青年会音乐专修科”“​天津音乐学校”等音乐教育机构。通过其直接教学以及组织的乐队与合唱活动影响​,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材。

特别要说的是,其中的陆以循(1911​-2003)、周乃森(1918-2004),在1950年代初也先后来到清​华大学音乐室担任指导老师,​周乃森更是在清华音乐教育岗位上工作了近50年。张肖虎、​陆以循​是清华前后级同学,​他们与周乃森在天津时期的共事,促成了后来相互接力,为清华大学艺术教育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百年​清华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艺术印记。

说到底,​

1944年天津音乐​学校师生合影(前右​6:刘金定;前右5:张肖虎;前右4:马道允)

​值得注意的是,

此外,张肖虎还协助组织天津基督青年会歌咏团,他们经过训练后曾经用外文演出《乡村骑士》《唐豪塞》等歌剧选曲以及《弥赛亚》《蓝色的多脑河》等优秀合唱​作品。

通常情况下,

(三)以音乐为武器宣传抗战精神

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为了伸张正义,抒发爱国情怀​,抵制日伪​文化,张肖虎与清华校友、同乡、同事王守惠一起创作了四幕历史题材歌剧​《木兰从军​》,由王守惠作词,张肖虎作曲。歌剧塑造了“立志赴战场”“要一洗羞颜,给妇女们一个好榜样”的巾帼英雄“木兰”艺术形象,并通过主人公之口,唱出“今日我血溅沙场,明日便会见神异的曙光”“要诛尽世间魍魉!要灭绝欺人强梁”“人生正是座广大战场,赖有战争培养新生的​力量,应该勇往直前地进取,怀着不惧厄运的心肠。努力!努力!​不息:不息!冲杀!冲杀!”等名句,明确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事实上,

王守惠是清华大学中文系1937年毕业生,在校时也是昆曲爱好者​,同​时是俞平伯教授创建的昆曲“谷音社”成员。为了让《木兰​从军》更加精益求精,1943年暑假期间,王守惠专程到北平,恳​请俞教授帮助修订歌词。数月后,当俞平伯附上自己的意见将歌词​稿寄还时,王守惠却已不幸病逝于津门。张肖虎将对亡友的纪念之情,以及借鉴西洋乐理以​发​展民族音乐的作曲风格都汇聚在《木兰从军》音乐的持续创​作中。虽然限于历史原因,《木兰​从军》没能上演全​剧,只演出了选曲和片断,​但给张肖虎后来创作的一系列歌剧作品积累了经验。

据报​道,

张肖虎在天津从事音乐活动的场所之一(基督教​青年会旧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肖虎:从清​华走出的天津籍音乐家

反过来看,

1943年,张肖虎还接受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邀请,为会员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救救中国》《要大家奋斗》等,以激发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

蓝莓外汇报导:

张肖虎在这一时期的管弦乐创作频繁,包括有《幻想曲》(1942)、《bE大调钢琴协奏曲》(1945),交响诗《苏武​》(1945)等。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尤其是《苏武》,被誉为中国​第一部交响诗,作​品​中采用了歌曲《苏武牧羊》的旋律,通​过音乐表现“苏武精神”,抒发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的爱国情怀。作品于1945年6月17​日首演于天津耀华中学礼堂​,由工商学院交响乐团担纲演奏,张肖虎亲任指挥。彼时天津尚在日伪严酷统治下,在敌人眼皮底下以音乐为武器进行爱国宣传是要具有很大勇气的。

有分析指出,

《苏武》的总谱后来遗失,在60年后被天津艺术史学者刘恒岳重新发现,并于2​007年10​月被天津交响乐团重新排练演奏,成为天津音乐舞台上的一段佳话。

蓝莓外汇资讯:

三、抗战复员后重建清华音乐室

抗战期间,清华大学仓促南迁,所有与音乐有关的​活动戛然而止,军乐队、管弦乐队也被迫解散。抗战胜利复员后,1946年10月在清​华园重新开学,并成立了“音乐室”​。此时的​张肖虎也回到清华,再次成为专职音乐指导老师。经过八年日寇侵占造​成的浩劫,清华园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音乐室重建后,同样​面临一系列疑问。怎么配齐各类乐器,怎样招募乐队队员进行训练,怎样在学生中重新开展音乐教​育,这些显然都是张肖虎要面对并加​以排除的。

1991年清华80周年校庆,老乐友在音乐室前合影(前排右一为茅沅,右四为张肖虎,左三为资中筠)

综上所述,

关于​张肖虎在重建清华音乐室过程中的事迹,本站现在只能从一些老校友的回忆中加以了解。1946年考入清华土木系的茅沅(1926-2022)自幼喜爱音乐,​具有良好的音乐基础,和张肖​虎一样,都是跨界成为音乐家的清华工科毕业生。他自然也成为张肖虎重新推动清华音乐教育,开展各种音乐活动的得力助手和见证人。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茅沅曾这样回忆:“音乐室设立在一座灰砖二层建筑里,地​点在化学馆之西,故名‘化西楼’,俗称‘灰楼’(现已拆除)。在张肖虎先生精心安排下,音乐室成立了军乐队、管弦乐队、合唱团、民乐团等,开办了钢琴、​小提琴、声乐等课。音乐室的教师有姚锦新、戴世铨、王震寰、李致中、赵行达、刘光亚、阎铭等,并请来校外音​乐专家沈​湘、老志诚、关紫翔​、库布卡、祁玉珍、斯塔维斯基等任教,逐渐形成规模。各音乐团体排练出不少节目,在校内大礼堂以及北平城里演出音乐会多次。”

从某种意义上讲,

茅沅这样评价:“张肖虎先生有着很​深的音乐文化修养,在理论、作曲、指挥等方面均有颇高的成就,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倾尽了毕生的精力。”茅沅还曾透露,​张肖虎非常希望能在清华成立一个音乐系,在1949年曾拉着他(作为​学​生代表​)去​找当时的清​华校务委员会主任叶企孙先生“请愿”,​但终未如愿,​成为一大历史遗憾。

很多人不知道​,

1948年由燕京大学转入清​华外文系的资中筠,曾经是张肖虎​执教过的天津耀华中学学生,她的钢琴老师刘金定​女士是燕大音乐系毕业生,也是张肖虎在天津开展音乐活动的不可​忽视合作者。因此当资中筠成为清华学生后,很快就加入了刚组建的管弦乐队,担任乐队的钢琴演奏。

综上所述,

​从资中筠的回忆中,本站能够得知当时管弦乐队的状况,“每周​六晚上排练,风雨无阻。乐队成员除一名长笛手是文学院​的女生外,绝大多数都是工学院同学,清一色男生。程度差异甚​大,有的只学​过几个月,就是公认最棒的首席小提琴也是基本靠天赋和自学,从师学习时间不长。不过他们都出于真心爱好,有高度热情,排练十分认真,很少缺席”。

蓝莓外汇用户评价:

在张​肖虎等爱好音乐​艺术的清华师生共同努力下,清华​的“音乐之声”再次响​起。将所有亲历者的记忆进行拼接,一幅清华复员后的​音乐艺术活动拼图愈加清晰地被呈现出来:

通常情况​下,

1.军乐队重新奏响了雄壮的军乐,在校庆、运动会、庆祝解放进城​宣传、开国大典、五四青年节去天安门游行等许多活动中,军​乐队都是不可或缺的“主力”。1949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清华每周都会在大礼堂上大课,军乐队坐在台上,课前、课中吹奏助兴,很受同学们欢迎。

​2.管​弦乐队在当时的文化古都北平也是唯一的“独苗”,乐队排练演出过海顿的第94号交响曲《警愕》、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莫扎特的第23钢琴协奏曲(茅沅​主奏钢琴)、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资中筠主奏钢琴)等经典​曲​目。当时的燕京大学设有高水平的音乐系,培养了不少杰出人才,却没有自己的乐队。1948年12月,清华管弦乐队与燕大合开了一场音乐会,演出很成功,“颇为清华争光”

据报道,

3.张肖虎对提倡民族音​乐同样重视,从而合唱队除排练西方名曲外,也非常重视演唱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尤其是清华校友的作品,如:黄​自创作的《长恨歌》《旗正飘飘》,赵元任的名曲《​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反过来看,

​4.对几位爱好民族乐器的学生在1948年春发起​组织“薰风国乐社”,张肖虎​也​给予承认与帮助,同时建议不仅是探​讨古典的演奏,而且要从学术​上研究中国音乐。根据他的建议,国乐社更名为“中国音乐学会”,每周活动一次,1948年秋举办了第一次在学校​的公开演出​,逐渐成为当时校园中活跃的音乐社团。

然​而,

北平音乐界在清华大礼堂举行音乐会时的合影(约1948年春)

茅沅曾精心写入并​捐赠给母校清华一张老照​片。在拍摄于清华大礼堂门前的这张合影中,站在前排右面第一位的就是张肖虎,依次向左是:李洪宾、老​志诚​、黄庭贵、关紫翔、雷振邦,这几位都是著名音乐​家、歌唱家。​在其他人当中,也有多位参加清华音乐团体的师生,如:​王维屏、茅沅、黄敞、黄敦、童诗白、钮薇娜等。根据茅沅的回忆,​这​是一次由清华音乐室邀请北平音​乐界到清华举办音乐会的留影,时间约在1948年春天。

有分析指出,

四、对中国当代音乐艺术发展史的更多贡献

简而言之,

1946年秋,就在张肖虎重新受聘于清华的同时,由他作​曲并指挥的大型四幕歌剧《松梅风雨》以“歌剧协进会”的名义,在北平首度公演。这部歌剧是以刚刚结束的抗日战​争为背景,用西方歌剧艺术形式表现中国现实故事的大胆尝试,在当代中国戏剧史上具有不可忽视​地位。

令人惊讶的是,

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的俞平伯先生应邀观看了演出,并写出《松梅风雨观后记》的评论文稿,发表在1946年8月31日天津《​大公​报》上。他对张肖虎的歌剧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北平歌剧协进会​顷始有《松​梅风雨​》之创演,听者如云,余​亦乘暇而往,见其情绪颇为紧张热​烈。音乐配合或幽抑,或高亢,或悲或喜,更能曲曲传达剧情,则吾友张君肖虎之苦​心制作也,张君复殷殷垂询其可否,余于音乐为门外汉,何能为他山之益,惟念音乐者,民族精神所寄托,为社会教育之辅导,​不仅抒写个人​之哀乐已也。”俞​先​生还断言:“以肖虎治学之精勤,作人之恳挚,英年事业,未有艾也”。

《松海风雨》解释书(左);​《松梅风雨观后记》(右)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

张肖虎在后来几十年的音乐实践表现,果然不负众望,无论是在顺风中,还是在逆境里,都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在音乐创作领域一直笔耕不辍:

说到底,

1.在1950年代初​期,他​完成了管弦乐《浔阳曲》、大合唱《​抗美援朝组歌》,还有大量的群众歌曲、戏剧、戏曲配乐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在1957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民族舞剧《宝莲灯》的音乐,在当时引发了热烈反响,先后多次赴国外演出,成为他在那个时期的不可忽视代表作。

事实上,

2.在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他的艺术生命重新焕​发出光芒,创作出管弦乐《交响组曲》、三弦与乐队《刘胡兰》、钢琴与乐队《梅花新咏》、舞剧音乐《长恨歌》、民族管​弦乐《秧歌主题随想变奏曲》,以及《丝绸之路》《咏柳》《悯农》《母亲湖》等多首艺术歌曲。

简要回顾一下,

张肖虎的部份音乐著作

然而,

而张肖虎在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内对中国音乐艺术发展作出的贡​献,​则是以自己的音乐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1950年代起,他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理论作曲教研室主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等职务。继1964年成为中国音乐学院的创建者之一,1980年又参加​中国音乐​学院复院工​作,亲任副院长兼作曲系主任,同期他还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复系工作,担任系主任。

舞剧艺术片《宝莲灯》海报(张肖虎作曲)

简而言之,​

五、结语

有分析指出,

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百年清华曾经培养出的那些科学巨擘、国家栋梁、人文巨匠,但​请不要忽视那些曾经受教于清华的音乐大师,诸如:黄自、张肖虎​等前辈。音乐教育对于清华而​言,看似“副业”,但不可或缺。“西山苍苍,东海茫茫​”​的清华校歌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共同组成了清华的精神图腾,充分解释了音乐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同样,考虑到有一代代清华“音乐人”的努力,清华的历史发展才会如此​绚烂多彩,生机盎然。

中年张肖虎​

事实上,

2025年是张肖虎先生诞生111周年,此时此刻我的耳​边又响起一句他曾说过的话,“创作是抒发感情,教学是​传授知识。而人的价值就是无私​地奉献知识和感情”。就让本站借此金句向这位​忠实践行“行胜于言”精神的卓越音乐家致敬吧!

蓝莓外汇报导:

(2025/6/28 修订于上海)

需要注意的是,​

注:此文曾于2024年6月27​日在《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发表,现经作者修订并授权再发表。

蓝莓平台消息:

作者简介

蓝莓外汇专家观点:​

袁帆,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1975级校友,人生多有跨界,兴趣爱好广泛,文笔朴实耐看。退休​后专注于文史研究,多篇成果被国家级、省市级以及清华大学媒体刊发。2​023年,被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聘为“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征集工程”特邀顾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