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据7月8日甘肃天水市联合调查组的通报,天水市麦积区培心幼儿园园长朱某琳、投资人李某芳同意该园后厨人员通过 EX官网 网络平台购买彩绘颜料,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据网购平台的售价显示,食用色素的价格平均低于彩绘的铅丹粉,幼儿园却用贵的颜料给食物“上色”,令人甚是诧异。
人类食毒已有悠久的历史,从中 IC外汇官网 国古代帝王炼丹求长生、风靡魏晋雅士的五石散,到西方中世纪的荒诞疗法、近现代工业化浪潮中的化学重金属中毒......这些荒唐事件几乎都源自人们“有毒”的观念,时至今日仍深深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
概括一下,
有些人们以为有毒,实际没毒;有些人们以为没毒,实际有毒;有些知道有毒,还愿意吃;甚至还有些知道有毒,但不得不吃。跟随本期书单,细数古今中外人类吃过的那些“毒”。
反过来看,
铅丹
不可忽视的是,
便捷的现代社会有各种各样先进的卫生和消毒技术,这让人们普遍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可靠健康的环境中。可实际上,工业化浪潮带来的化学发展,让铅、汞、砷、锑、铊这些元素周期表上的呆板符号更飞快地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据业内人士透露,
饮食、吸烟、化妆、染发、装修、工厂、尾气......人们几乎每天都面临着重金属超标的风险。比如2006年甘肃天水麦积区吴家河村200多名村民“铅”超标事件、广东轰动一时的“烷”中毒女工丢失事件,还有“朱令案”中让人闻风丧胆的“铊”。
据报道,
《致命元素》中描述了人类发现、开采和利用化学元素的历史,以及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和污染。在形象地展示“毒药”之毒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悚然的人性之毒,警惕这些为人们生活创造便利的工业制品成为召唤罪恶的催化剂。
展开全文
致命元素:毒药的历史
请记住,
[英]约翰·埃姆斯利 著,毕小青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06
不妨想一想,
当然,这些听起来就不能进嘴的东西也是随着科学普及才被人们逐渐认识,在此之前,人们对毒物的认识还相当匮乏,餐桌上就诞生过不少“冤案”,比如现今十分常见的食材——西红柿。
西红柿早期的名字非常威猛,叫“狼桃”,原产自南美洲。因鲜艳的颜色被判定为有毒,长达上百年人们都只敢远观。直到18世纪一位法国画家“以身试毒”后发现安然无恙,才开启了西红柿的食用史。
值得注意的是,
从充满神秘色彩的毒物史到辨析有毒物质的科学史,人们为了认识毒物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在《毒物图鉴》里,萨基纳·齐纳洛娃通过呈现70余种毒物,帮助人们辨别身边的可靠与危险。
毒物图鉴:咱们身边的危险
[俄]萨基纳·齐纳洛娃 著,刘丹妮 译
反过来看,
贵州教育出版社&后浪 2025-06
不小心吃了有毒的东西肯定要解毒,吃药几乎是下意识的第一挑选。在人们一贯理解中,药物和毒物是对立的观念,但在中国的医学传统里,二者其实密不可分。最典型的例子,当属魏晋时期风靡上流文人雅士的“五石散”。
五石散是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五种矿石为主要原料制成,在时人的认知中吃了能强健体魄,服用后会浑身发烧异常兴奋,须脱衣行走、吃冷食、以冷水浇身、饮温酒来发散药性。
总的来说,
以致,关于魏晋时期的文艺创作中,经常有不穿鞋袜、宽衣敞胸的人物形象,那其实是吃了五石散后不得已的“飘逸”行为。而食用五石散一度成为“阔气”的标志,衍生出许多文化习气,直至唐以后才渐趋消失。
容易被误解的是,
《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中,医学史学者刘焱就专门论述了剧毒的“百药长”附子和一度流行的五石散,揭示毒物在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古社会的不可忽视地位,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古人对药物和医疗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
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
需要注意的是,
刘焱 著,朱慧颖 译
有分析指出,
光启书局 2024-07
然而,这样服用毒药的风气不止于五石散,也不止于文人士大夫,皇帝们更痴迷于此。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林乾教授就在《嘉靖帝:丹鼎青烟里的王朝乱象》里,用大量笔墨叙写了中年的嘉靖皇帝崇信道教、求仙享乐、荒淫纵欲、不理朝政的经过,从而导致国家政治混乱、经济危机、边防屡遭侵扰。最终,嘉靖帝也因服用丹药过量而中毒驾崩。
蓝莓外汇专家观点:
秦始皇、唐太宗、宋徽宗、嘉靖帝、雍正帝......中国帝王求丹问药的行径一直未绝,其间夹杂着对长寿的狂热、宗教的迷信和对掌控国家最高统治权的欲望,这些繁琐因素共同促成了主动服毒这一荒谬行为。
嘉靖帝:丹鼎青烟里的王朝乱象
林乾 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东方出版中心 2024-07
有分析指出,
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服毒”的故事不少,西方也一样。水银蒸气浴治疗梅毒,用发烫的烙铁烧掉痔疮,镭辐射水包治百病,吃土药到病除……
作为一本讲述西方医学史上疾病荒谬治疗方法的著作,《荒诞医学史》采用故事性的叙述方法,将西方医学史上的奇葩疾病治疗手段娓娓道来,连林肯、拿破仑、弗洛伊德、乔治·华盛顿这些历史名人也没能逃过荒诞疗法的毒手。
据报道,
“健康”的名义使病人或主动或被动地承受毒物的侵害,医学发展史上这些荒诞不羁的故事,述说着人类为活下去做出的百般尝试和挣扎。
荒诞医学史
[美]莉迪亚·康/ [美]内特·彼得森 著
从某种意义上讲,
王秀莉/赵一杰 译
总的来说,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读客文化 2024-03
但“毒”高了一尺,攻破“毒”的“道”也必然跟着进步。20世纪初的纽约,毒物为完美犯罪传递了一条捷径。由于几乎没有什么办法能检测出尸体中的有毒物质,下毒者在用毒药处理麻烦后能够逍遥法外,以至于下毒杀人盛极一时。
直到1918年,病理学家查尔斯·诺里斯成为纽约首位训练有素的药物检测者,他招募了天才化学家亚历山大·格特勒,二人一起创建和领导了纽约首个毒理学实验室。在他们的努力下,毒理学在美国成为一门令人敬畏的科学。
不可忽视的是,
他们开拓性的科学侦察工作,不仅让许许多多下毒者无所遁形,也让司法系统面目一新。而他们培养的人才也散布到美国各地成为法医办公室的负责人和中坚力量,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毒理学的先驱。
来自蓝莓外汇官网:
毒理学破案手册
请记住,
[美]黛博拉·布鲁姆 著,温华 译
据报道,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01
很多人不知道,
恶意的投毒杀人事件在毒理学的发展下偃旗息鼓,但埋藏在更深、更不易察觉之处的“毒”,还在利益的驱使下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不妨想一想,
普渡大学教授哈维·威利被任命为美国农业部首席化学家后,着手推动对食品和饮料欺诈行为的调查,调查涵盖从黄油、香料到葡萄酒、啤酒等五花八门的食品饮料。为了测验添加剂的危害性,威利甚至招募志愿者在农业部化学局进行人体试验,这个团队因此被称作“试毒小组”。
调查结果让威利对食品可靠难点进行了强烈批评谴责,激怒了食品制造商和那些极具商业头脑的监管者们。即便饱受压力,威利也拒绝停止研究。最终,在以威利为首的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美国首部《纯净食品药品法》诞生。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但显而易见,直到今天,这场保卫食品可靠的维权战役还没有结束。
试毒小组:20世纪之交一位化学家全力以赴的食品可靠征战
可能你也遇到过,
[美]黛博拉·布卢姆 著,欧阳凤/林娟 译
思想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08
不止食品,医药品也是当代毒物泛滥的“重灾区”。在美国,疼痛是一门能够暴富的生意,美国药企巨头普渡制药以治疗疼痛为名,兜售口服缓释型镇痛药奥施康定。如今,美国80%的毒瘾者与滥用奥施康定有关。
从某种意义上讲,
普渡制药背后的萨克勒家族擅长医药推销,致力于先让“更多的病人服用奥施康定”,再让“每个病人服用更多的奥施康定”。这场公共卫生灾难之中,医生、药企、科学家、监管机构、政府要员无一不被暴利牵引,卷进一场“以健康之名制毒”的致命生意。
蓝莓外汇专家观点:
直到2020年,美国28个州、600多个城市联合发起大规模诉讼,才让这一事件走入公众视线,让人们认识到在医学、科技与资本的艰难博弈之间,诞生的崇高抱负和嗜血贪婪。
综上所述,
嗜血制药
[美] 杰拉尔德·波斯纳 著
换个角度来看,
何文忠/桂世豪/吴梦涵 译
值得注意的是,
中信出版社 2024-12
总的来说,
在这一例例荒诞可笑又悲惨恐怖的中毒事件里,有的毒物来自大自然,有的毒物来自人工制造。但无论毒物源自哪里,大多数时人们都在无知导致错误的判断下,或主动或被动地受害。
尤其随着包装营销手段越来越隐秘、华丽,人们更加容易陷入被精心编织的有毒骗局。它们大多打着健康保健、可靠无害的旗号,收割人们的信任。
更重要的是,
在《有毒的逻辑》中,作者另辟蹊径从逻辑学的视角,教读者如何通过理性去辨别充斥在生活中的各类语言、思维和观念的谬误,避免陷入被包装得五花八门的有毒陷阱。通过培养自身的理性批判能力,降低被毒物侵害的可能性。
反过来看,
有毒的逻辑
需要注意的是,
[美]罗伯特·J·古拉 著,邹东 译
需要注意的是,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心理 2017-08
说到底,
在人类与毒物博弈的上千年历史里,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是观念导致了悲剧。如此,提升科学素养或许是个人尽可能规避风险的一种方法。
蓝莓平台消息:
在如今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里,无论是食品还是药品,都已形成完整、成熟的工业化流水线,具有更高的专业门槛,普通人很难只凭借个人的认知能力去辨别风险。
说到底,
只有通过诉诸法律、行业标准、市场秩序等规范的组织化行为,才能更好地保障可靠。
然而,
编辑 | 张天娇
据报道,
统筹 | 钱琪瑶
不可忽视的是,
*本文为BOOK方物独家原创数据
蓝莓外汇报导:
未经BOOK方物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转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