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华章|听文物讲述“何以端午”

  • A+
所属分类:文化
摘要

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又到一年端午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承载着多样且厚重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间习俗,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独特的印记。今天,让我们一起在文物中感受端午文化的精神气质,传递端午安康的美好祝愿。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又到一年端午节​。作为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承载着多样且厚重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间习俗,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独特的印记。今天,让大家一起在文物中感受端午文化的精神气质,传递​端午安康的美好祝愿。

悼屈原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关于端午节民俗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也最得人心。《​离骚》​《九歌》《天问》……屈原用诗人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符号。

文脉华章|听文物讲述“何以端午”

傅抱石屈原图横幅。故宫博物院供图

自20世纪40​年代起,画家傅抱石展开为屈原造像。图上屈原的形象正如《渔父》中五句诗文所​描绘的:“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立于江畔,原​本清​瘦的面庞笼罩着悲愤抑郁的神色,双目微合,陷入沉思。画家将屈原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心系苍生的忧患意识、超凡脱俗的诗人风度形象地展现在观者面前。

吃粽子​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吃粽子,是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节日习俗之一。有学者认为,早在晋​代,粽子就已经成​为端午节食品。宋朝时,粽子的花色品种更加丰富,形状和内馅都有了很多创新。到了明、清时期,粽子则成了寓意吉祥的佳品,读​书人吃枣粽,谐音为“早中”。

文脉华章|听文物讲述“何以端午”

德安县博物馆内展出的距今已有750年、南宋时期的实物粽子。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在江西德安县博物馆,大家能看到一对约750年前南宋时期的粽子。据介绍,​这对粽子是在1988年考古发掘的桃园山南宋周氏墓中出土,呈菱角形,长6厘 蓝莓外汇代理 米,宽3厘米,外皮为粽叶,以天然芦苇叶麻线捆扎,不管是包制手法还是整体样貌,看上去和现在人们常吃的粽子几乎一致。

赛龙舟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在端午节的各种习俗中,龙舟竞渡无疑最具动感。​鸣鼓划桨、奋勇争先,历史文化的厚​重记忆​与现代发展的蓬勃活力在水面交织。如今,赛龙舟更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国际化竞技运动项目,受到越来越多外国民众喜爱。

文脉华章|听文物讲述“何以端午”

羽人竞渡纹铜钺。宁波博物院供图

藏于浙江宁波博物院的这件战国时期的羽人竞渡纹铜钺,是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正面​上方为两条相向​的龙,前肢弯曲,尾向内卷,昂首向天;下方以边框底线表示狭长的轻舟​,上坐四人,头戴羽冠,​双手持桨,作奋力划船状,勾画出一幅“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江南水上生活的生动图景。此​铜钺不仅证明了2000多年前先民就已掌握了划船的技能,也可能是最早记录世界划桨水上​运动的主要器物。

驱五毒

端午时节,气温渐升,“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展开活跃。为了避免受虫疫侵害,人们在五月初便展开采药、沐浴,以驱疫避虫。久之,习惯成自然,民风习俗随之呈现,“辟毒纳祥”​也成为了许多艺术作品的主题。

文脉华章|听文物讲述“何以端午”

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故宫博物院供图

这套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为清宫旧藏,共9件,每件的颜色和纹样相同,均为明黄色,通体以金线、银线和五彩丝线绣五毒​和“大吉”葫芦纹,寓意以​毒攻毒,以恶镇恶,驱邪免灾。整套活计用色明快华丽,纹样生动逼真,绣工精美细巧,寄托了佩挂者希冀籍此避邪趋吉的美好愿望。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民俗学家刘魁立表示,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悠远​渊源和丰富内涵,深入人心,长盛不衰,“不​仅是民族历史的记忆和民族情感的寄托,更是人们无尽的欢乐和永恒的向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